夏商時期,市境屬“淮夷”之地。西周時期,市境大部為州來國所轄,南部地區分屬六、蓼;春秋末期,諸侯紛爭。周襄王三十年(公元前622年)楚滅六、蓼,市境南部入楚;周景王十六年(公元前529年)吳滅州來,市境屬吳;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,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,求救于吳。周敬王二十七年(公元前493年),在吳國的支持下,蔡國遷都于州來,改州來為下蔡。戰國初期,周貞定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447年),楚惠王滅蔡,市境屬楚。戰國末期,楚考烈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241年)遷都于壽春,改壽春為郢,市境為楚國都城。楚王負芻五年(公元前223年),秦滅楚。秦始皇帝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,秦統一六國,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(郡治壽春),鳳臺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。
漢高祖四年(公元前203年),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,首置淮南國,都六(今六安),轄九江、廬江、衡山、豫章4郡。高祖十一年(公元前196年),英布獲罪伏誅,改封劉長為淮南王,都壽春(今壽縣)。
孝文六年(公元前174年),劉長獲罪流放,死于途中。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。孝文十六年(公元前164年),淮南國一分為三:淮南、衡山、廬江,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,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,都壽春。漢武帝元狩元年(公元前122年),劉安獲罪自盡,廢淮南國,復為九江郡,治壽春。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,置十三州刺史部,屬揚州刺史部駐九江郡,壽春為九江郡治所。西漢時期,市境先后屬淮南國、九江郡所轄,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。
東漢時期,市境屬九江郡所轄,分屬壽春縣、下蔡縣。三國時期,曹魏設淮南郡,壽春為郡治兼揚州治所。其后,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,明帝青龍元年(233年)移治合肥新城。其間,市境為淮南郡所轄。
西晉初年,揚州治遷建鄴,淮南郡遷治于壽春,市境為其所轄。永嘉亂起,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,江淮郡縣大批廢弛,北人南遷。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于湖,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。孝武帝時,因避帝后鄭阿春名諱,改壽春為壽陽。
南北朝期間劉宋、南齊、蕭梁沿襲東晉僑置淮南郡于江南。市境淮河以南先后有豫州、南梁郡等僑置郡縣。北魏、北齊、北周、隋時,市境淮河以南復為淮南郡所轄,淮河以北屬汝陰郡下蔡縣。
隋開皇八年(588年)置淮南行臺尚書省,治所壽春;次年滅陳,改行臺省為壽州總管府。大業三年(607年)改置淮南郡,壽春為郡治所。
唐置淮南道,市境淮河以南屬淮南道壽州所轄。天復二年(902年),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,都揚州,壽州為吳國地?;春右员睂俸幽系罎}州下蔡縣。
五代初,吳王天祐四年(907年)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。吳天祚三年(937年)南唐代吳,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。后周顯德四年(957年)世宗拔壽州,置忠正軍節度使,徙軍治、州治于下蔡(今鳳臺),稱北壽春,壽州稱南壽春。
北宋置淮南路,市境屬淮南路壽州(治下蔡)所轄。熙寧五年(1071年)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,市境屬淮南西路壽州所轄?;兆谡土辏?116年)升壽州為壽春府,府治在北壽春(下蔡)。
南宋紹興十一年(1141年),宋金和議,以淮河、大散關為界,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,淮河以南為宋地。金以下蔡為壽州,置防御使,隸汴京路(后改稱南京路);宋置安豐軍,治安豐縣,壽春隸安豐軍;紹興三十二年(1162年)復置壽春府,隸淮南西路,壽春為府治,兼制安豐軍。
元代,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,分屬壽春、下蔡兩縣所轄。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建懷遠縣,今市區東部屬懷遠縣所轄。
明代,市境屬南京鳳陽府轄地,分屬壽州(包括今鳳臺縣)、懷遠縣。
清初,市境屬江南行省鳳陽府,分屬壽州、懷遠縣所轄。順治十八年(1661年)置江南省左、右承宣布政使司,鳳陽府隸屬左司??滴趿辏?667年),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。雍正十一年(1733年)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,轄故下蔡縣地,同城分治。同治三年(1864年)鳳臺縣遷治于下蔡縣故地(今城關)。同治四年(1865年),安徽置3道,市境隸屬鳳潁六泗道(后改為皖北道)鳳陽府。
民國元年(1912年)廢道府,市境分屬壽縣、鳳臺、懷遠縣。民國3年(1914年),市境屬安徽省淮泗道(治鳳陽縣)。民國21年(1932年),市境隸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,專員駐壽縣;民國27年(1938年)改屬第三區,專員先后駐立煌(今金寨)、六安;民國29年(1940年),第三區改為第二區。其中有“淮南三鎮”之稱的田家庵、大通、九龍崗均屬懷遠縣所轄。
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。市境分屬淮南礦區、壽縣、鳳臺縣。1949年3月,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;4月,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設為淮南礦區。1950年9月,建縣級淮南市。1952年6月,建立省轄淮南市。1977年1月,鳳臺縣由阜陽專區劃入;1999年11月,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批準成立。今市轄田家庵、大通、謝家集、八公山、潘集區和鳳臺縣以及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。2004年7月,孔店鄉、三和鄉、曹庵鎮、史院鄉、孤堆鄉、楊公鎮、孫廟鄉由長豐縣分別劃入淮南市大通區、田家庵區、謝家集區。
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;2016年1月,壽縣正式劃歸淮南市。
地理位置
淮南市位于東經116°21′5″~117°12′30″,北緯31°54′8″~33°00′26″之間,地處安徽省中北部,東與滁州市毗鄰,東南與合肥市接壤,西南與六安市相連,西與阜陽市相接,北與亳州市、蚌埠市交界。最東端位于大通區孔店鄉王祠村以東、高塘湖中心線上,最西端位于鳳臺縣尚塘鄉侯海孜以西與利辛縣接壤處,最南端位于壽縣三覺鎮馮樓村槐樹莊以南與六安市金安區接壤處,最北端位于鳳臺縣與蒙城縣、利辛縣交會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上。市人民政府駐田家庵區和風大街88號,電話區號0554,郵政編碼:232063,距省會合肥市區95公里。
轄區東西最長距離80.23公里,南北最長距離122.68公里,總面積5533平方公里。
地質地貌
市境在構造單元上屬于中朝準地臺淮河臺坳淮南陷褶斷帶(即華北地臺豫淮褶皺帶)東部的淮南復向斜。東界為郯廬斷裂,西臨周口坳陷,北接蚌埠隆起,南鄰合肥坳陷,南北為洞山斷裂和劉府斷裂夾持。區內構造以北西西向構造占主導地位,受后期強烈改造,但總體形態變化不大,復式向斜內次一級褶皺及斷裂發育。地質演化歷史可分為前震旦紀、震旦紀—三疊紀、侏羅紀—第四紀3個階段,前震旦紀,淮南地殼處于活動階段;震旦紀—三疊紀屬于劇烈運動時期,先后經歷了蚌埠、鳳陽、皖南、加里東、華西力、印支等運動。其間地殼幾度隆起沉降,形成了海陸交互相地層。特別是晚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海陸交互相的沉積環境,成為煤炭資源良好的生成條件,從而形成了境內大量的煤炭資源。侏羅紀—第四紀,經過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,逐漸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征。
市境以淮河為界形成兩種不同的地貌類型,淮河以南為丘陵,屬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,以壽縣為例,北、中部為淮河沖積平原;西北部為沿淮河、淠河洼池;東南部為崗地?;春幽习队蓶|至西隆起不連續的低山丘陵,環山為一斜坡地帶,寬約500米~1500米,坡度10°左右,海拔40米~75米;斜坡地帶以下交錯銜接洪沖積二級階地,寬500米~2500米,海拔30米~40米,坡度2°左右;舜耕山以北二級階地以下是淮河沖積一級階地,寬2500米~3000米,海拔25米以下,坡度平緩;一級階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灘,寬2000米~3000米,海拔17米~20米,漫灘以下是淮河濱河淺灘。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,東為高塘湖一、二級洪沖積階地,西為瓦埠湖一、二級洪沖積階地;中為丘陵崗地?;春右员睘榈貏萜教沟幕幢逼皆?,淮河以北平原地區為河間淺洼平原,地勢呈西北東南向傾斜,海拔20米~24米,對高差4米~5米。
氣 候
【概況】2018年年平均氣溫與歷年持平,年降水量比歷年偏多4成,年日照略少。1月氣溫顯著偏低,3月氣溫偏高,其余月份較歷年正常;1月、5月、11月和12月降水量異常偏多,8月降水量顯著偏多,3月降水量偏多,10月降水量異常偏少,7月和9月降水量偏少,其余月份較歷年正常。全年主要災害性天氣有暴雪、低溫冰凍、暴雨、臺風、大風、霧霾等。綜合評價本年氣候基本正常。
氣象要素
【氣溫】2018年全市年平均氣溫16.1℃,與歷年平均16.1℃持平。1月顯著偏低2.1℃,3月偏高2.0℃,其余月份較歷年正常。春季平均氣溫16.8℃,較歷年15.9℃偏高0.9℃,夏季平均氣溫27.5℃,較歷年27.1℃偏高0.4℃,秋季平均氣溫17.2℃,較歷年17.3℃略低0.1℃,冬季平均氣溫3.3℃,較歷年4.1℃偏低0.8℃。年高溫日數18天,較歷年14天偏多4天。年極端最高氣溫36.7℃,出現在7月24日;年極端最低氣溫-9.4℃,出現在1月12日。上年度終霜出現在3月9日,本年度初霜出現在12月9日,全年無霜期274天,較歷年243天偏多31天。12月7日出現初結冰現象。
【降水】年降水量1383.5毫米,較歷年964.3毫米偏多4成。月降水量較歷年異常偏多的月份有1月、5月、11月和12月,分別偏多1.6倍、4倍、1.3倍和2倍,8月份顯著偏多6成,3月份偏多4成,10月份異常偏少8成,7月和9月均偏少近5成,其余月份較歷年正常。春季降水量536毫米,較歷年期193.4 毫米異常偏多1.8倍,夏季降水量493.6毫米、秋季降水量167.8 毫米,均較歷年正常,冬季降水量162.7毫米,較歷年96.5毫米顯著偏多近7成。年降水日數122天,暴雨日數7天(日降水量≥50.0 毫米,下同),其中大暴雨日數1天(日降水量≥100.0 毫米,下同),即6月28日110.3毫米。全年1月份和12月份出現降雪天氣,年雪日數15天,全年積雪日數23天。
【日照】年日照時數為1970.6小時,比歷年2063.2小時偏少92.6小時。年日照百分率為45%,日照充足天數(日日照率>60%)168天,日照不足天數(日日照率<20%)131天。
氣象災害
全年主要災害性天氣有暴雪、低溫冰凍、暴雨、臺風、大風、霧霾等。暴雪和低溫冰凍:1月份出現了兩次降雪過程,3-8日和25-28日。3-8日過程降水量47.2毫米,最大積雪深度30厘米,積雪現象維持了13天,據統計,全市30個鄉鎮17459人受災,農作物受災面積753公頃,房屋倒塌13戶23間,嚴重損壞房屋損壞6戶6間,因災死亡羊只145只,直接經濟損失4978萬元,其中農業損失964萬元,工礦業損失2264萬元,家庭財產損失1589萬元;25-28日過程降雪量25.9毫米,最大積雪深度18厘米。市鳳臺縣102畝大棚受災,棚內因低溫影響產生凍害,46戶大棚種植戶遭受了經濟損失,損失約為302萬元。1月和2月初共有22天平均氣溫在0℃以下,1月極端最低氣溫-9.4℃,2月極端最低氣溫-6.7℃。臺風:8月出現2次影響較嚴重的臺風,分別是12-13日“摩羯”和16-18日“溫比亞”。12日夜里到13日受“摩羯”影響,過程降水量 73.3毫米,極大風速17.4米/秒(13日);16-18日受“溫比亞”影響,過程降水量106毫米,極大風速19.5米/秒(17日),受“溫比亞”臺風及上游泄洪影響,淠河外河水位上升,內河水出不去,造成淮南市壽縣隱賢鎮、三覺鎮水稻、玉米、花生等農作物受災。經統計,目前全縣共有13400人受災,農作物受災面積1794公頃,其中成災1132公頃,直接經濟損失991.2萬元,其中農業經濟損失991.2萬元。暴雨:5月5-6日、5月25日及7月27日全市出現了暴雨,降水量分別為139.6毫米、78.7毫米和55.4毫米;6月28日全市出現了大暴雨,降水量110.3毫米,城市內澇嚴重、農田漬澇等(臺風引起的暴雨除外)。
其他災害性天氣有:大霧:全年共計25天出現大霧,低于500米的大霧共計16天;低于200米的大霧共計14天;低于50米的大霧共計2天,分別是1月17日和11月26日。大風:5月16日出現大風,極大風速25.3米/秒(臺風引起的大風除外)。冰雹:5月16日17時25分出現冰雹,出現時長3分鐘。霾:全年共計6天出現霾。
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
自2018年1月3日17時40分,淮南市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(暴雪)III級應急響應。4日9時00分起,將重大氣象災害(暴雪)Ⅲ級應急響應變更為Ⅱ級。5日9時00分起,將重大氣象災害(暴雪)Ⅱ級應急響應變更為Ⅳ級。7日13時30分起,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暴雪)Ⅳ級應急響應。
自1月7日20時30分,淮南市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(低溫冰凍)III級應急響應。12日13時起,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低溫冰凍)III級應急響應。
1月24日12時00分起,啟動重大氣象災害(暴雪)IV級應急響應,25日8時起,將重大氣象災害(暴雪)IV級應急響應變更為Ⅲ級,25日17時,將重大氣象災害(暴雪)Ⅲ級應急響應變更為重大氣象災害(暴雪、低溫冰凍)Ⅲ級;28日11時起,將重大氣象災害(暴雪、低溫冰凍)Ⅲ級應急響應變更為重大氣象災害(低溫冰凍)Ⅲ級應急響應。2月5日11時30分,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低溫冰凍)Ⅲ級。
5月5日15時淮南市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(暴雨)Ⅳ級應急響應。7日09時淮南市氣象局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暴雨)Ⅳ級應急響應。
7月4日21時30分淮南市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(暴雨)Ⅳ級應急響應。6日12時淮南市氣象局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暴雨)Ⅳ級應急響應。
淮南市氣象局決定自8月2日11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(臺風)IV級應急響應,于決定自4日20時30分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臺風)IV級應急響應。
8月12日12時淮南市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(臺風)Ⅳ級應急響應。14日9時30分淮南市氣象局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臺風)Ⅳ級應急響應。
8月16日12時淮南市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(臺風)Ⅳ級應急響應;18日17時30分起,將重大氣象災害(臺風)Ⅲ級應急響應變更為IV級;8月19日22時淮南市氣象局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臺風)Ⅳ級應急響應。
淮南市氣象局決定自11月26日10時啟動重大氣象災害(大霧)Ⅲ級應急響應?;茨鲜兄匚廴咎鞖鈶鳖I導小組研究決定,11月24日0時起將11月23日0時發布的黃色預警升級為橙色預警,同時啟動Ⅱ級應急響應?;茨鲜袣庀缶譀Q定自2018年12月4日08時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大霧)Ⅲ級應急響應。
12月29日15時淮南市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(低溫)Ⅳ級應急響應。2019年1月1日17時淮南市氣象局解除重大氣象災害(低溫)Ⅳ級應急響應。
人 口
截至2019年10月31日,全市總戶數1243904戶,總人口3908150人,總人口較上年增加11534人。全市城鎮人口1782907人,占全市總人口的45.62%,比上年底1690649人增加92258人。全市共出生41351人,男21522人,女19829人,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8,出生率為10.6‰,比上年下降2.4個千分點;全市共死亡8685人,死亡率為2.2‰,比上年下降5.8個千分點;全市人口自然增長32666人,自然增長率8.4‰,比上年上升3.4個千分點;全市總遷入人口38754人,總遷出59886人,機械增長率為負增長5.4‰,比上年上升0.7‰。
行政區劃
淮南市轄壽縣、鳳臺縣2個縣,大通區、田家庵區、謝家集區、八公山區、潘集區5個市轄區以及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,共8個縣級行政區;下設19個街道、58個鎮、13個鄉,共90個鄉級政區;下設26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、829個村民委員會。
壽縣轄壽春鎮、安豐塘鎮、安豐鎮、板橋鎮、保義鎮、茶庵鎮、大順鎮、豐莊鎮、澗溝鎮、劉崗鎮、三覺鎮、雙廟集鎮、雙橋鎮、瓦埠鎮、小甸鎮、炎劉鎮、堰口鎮、隱賢鎮、迎河鎮、眾興鎮、正陽關鎮、窯口鎮22個鎮,八公山鄉、張李鄉、陶店回族鄉3個鄉,共25個鄉級政權;下設11個居民委員會,269個村民委員會。
鳳臺縣轄城關鎮、鳳凰鎮、顧橋鎮、桂集鎮、新集鎮、岳張集鎮、朱馬店鎮、楊村鎮、丁集鎮、劉集鎮、大興鎮、尚塘鎮12個鎮,古店鄉、關店鄉、錢廟鄉、李沖回族鄉4個鄉,共計16個鄉級政府;下設38個社區居委會,213個村民委員會。
大通區轄大通街道1個街道辦事處,上窯鎮、洛河鎮、九龍崗鎮3個鎮,孔店鄉1個鄉,共5個鄉級政區;下設2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51個村民委員會。
田家庵區轄安成鎮、舜耕鎮、曹庵鎮、三和鎮4個鎮,史院鄉1個鄉,洞山街道、泉山街道、淮濱街道、新淮街道、公園街道、田東街道、國慶街道、龍泉街道、朝陽街道9個街道辦事處,共14個鄉級政區;下設9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41個村民委員會。
謝家集區轄謝家集街道、蔡家崗街道、謝三村街道、立新街道、平山街道5個街道辦事處,望峰崗鎮、李郢孜鎮、唐山鎮、楊公鎮4個鎮,孫廟鄉、孤堆回族民族鄉2個鄉,共11個鄉級政區;下設3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56個村民委員會。
八公山區轄土壩孜街道、新莊孜街道、畢家崗街道3個街道辦事處,山王鎮、八公山鎮2個鎮,共5個鄉級政區;下設2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21個村民委員會。
潘集區轄田集街道1個街道辦事處,潘集鎮、蘆集鎮、泥河鎮、高皇鎮、平圩鎮、架河鎮、祁集鎮、夾溝鎮、賀疃鎮9個鎮,古溝回族鄉1個鄉,共11個鄉級政權;下設有3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141個村民委員會。
毛集實驗區轄毛集鎮、夏集鎮、焦崗湖鎮3個鎮;下設8個社區居委會,37個村民委員會(毛集實驗區作為經國務院批準的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,不屬于行政區劃之列,在行政區劃上,毛集鎮、夏集鎮、焦崗湖鎮屬鳳臺縣管轄)。
來源:2019年《淮南年鑒》